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对加快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有关工作作出系统部署。《工作方案》将推动建筑用能低碳转型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提出提高建筑电气化水平、支持建筑光伏发展、推动建筑减少化石能源供热、促进农村用能低碳转型等工作要求,这是优化建筑能源结构、大大降低建筑领域碳排放的重要举措,将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
《工作方案》提出,提高建筑电气化水平,推动新建公共建筑全面电气化,提高住宅采暖、生活热水、炊事等电气化普及率。这一举措能够逐步减少建筑终端化石能源消费,有效提升建筑用能清洁化水平。目前,我国城镇建筑炊事、生活热水、采暖等天然气普及率较高,医院、宾馆等还有一定量用于消毒、洗衣的蒸汽锅炉使用燃气或燃煤,部分农村地区炊事和采暖也在使用燃煤,总体看来建筑用能电气化存在比较大潜力。市场上各种功能完善的电磁炉、电炊具、电热水器等用电设备,已基本能满足家庭、医院、餐饮等方面的日常需要。此外,我国目前实际执行的居民用电价格较低,与燃气相比具有价格上的优势,提高建筑用电比例也能够大大降低用能成本。
《工作方案》提出,制定完善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有关标准和图集,试点推动工业生产厂房、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等新建建筑光伏一体化建设,加强既有建筑加装光伏系统管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离不开建筑领域的全力支持。目前,我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已超过6亿千瓦,未来还将保持快速增长趋势,全国城乡建筑及周边预计可安装光伏装机达28.5亿千瓦,可为光伏面板安装提供充足的空间资源。此外,《工作方案》还要求推广应用高效柔性智能调控技术,推动建筑群整体参与电力需求响应和调峰,这对建筑光伏发电接入和消纳提出更加高的要求。后续,可通过推动“光储直柔”、蓄冷蓄热、负荷灵活调节等技术应用,进一步挖掘建筑储能和可灵活用能资源,推动建筑从单纯的电力消费者转为具有“产、消、蓄、调”功能的电力产消者。
《工作方案》提出,因地制宜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暖,支持建筑地热能、生物质能、太阳能供热应用,开展火电、工厂、核电等余热利用。目前,我国建筑采暖热源最重要的包含集中热电联产电厂、区域燃煤燃气锅炉房等,每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加快优化建筑供暖用能结构,大力实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可以有效拉动投资需求,也能够明显降低供热运行成本。比如,在建筑容积率小于3的建筑低密度区,可以优先推广空气源、土壤源、中深层地热源热泵等,如建筑密度更低时还可充分的利用太阳能光热,实践中有的地方慢慢的开始使用集中或分散的空气源、土壤源和水源热泵进行建筑供暖。在容积率大于3的高密度建筑区,为满足较高的供热需求,在有效解决热量有效采集、长周期高效储存、长距离低成本输送、热量参数变换等问题基础上,可推动充分的利用核电、火电、垃圾焚烧厂及冶金、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余热。
《工作方案》提出,推动农村用能低碳转型,引导农民减少煤炭燃烧使用,鼓励因地制宜使用电力、天然气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据统计,我国农村建筑等设施屋顶可安装光伏装机潜力超过19亿千瓦,未来80%以上的农村地区基本可仅依靠建筑自身的光伏发电和周边的水电等提供生产生活用能。此外,农村地区还有丰富的秸秆、枝条、牲畜粪便等生物质资源,可应用较为成熟的生物质燃料、沼气等技术将其转化为零碳燃料并进入商品燃料市场。通过落实这些措施,能够加快推进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将农村地区从化石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低碳零碳能源的重要生产者,有效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